-
【天津招商】进博会意向成交额创新高 平台效应拓展全球经贸合作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10日圆满落幕,以累计711.3亿美元的意向成交额刷新纪录,较首届增长23%。本届展会通过全球招商引资汇聚181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余家企业,吸引超50万专业采购商赴沪洽谈,成为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展现中国开放决心的核心平台。 一、经贸合作规模显著扩容 第二届进博会展览面积达36万平方米,较首届大幅扩展。企业商业展在参展主体质量、布展技术水平和产品创新维度实现全面突破。展期内累计入场观众突破91万人次,体现全球市场对共享中国机遇的强烈需求。展会聚焦高端装备、医疗器械、消费品等领域,为国际企业精准对接中国市场搭建高效通道。 二、全球创新首发平台作用凸显 本届展会发布391项全球或中国大陆首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及服务,数量超越首届。以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为代表的前沿科技集中亮相,凸显进博会作为全球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链对接的关键节点。多国企业借力该平台推动技术标准互认,加速研发成果商业化进程。 三、虹桥论坛深化开放共识 配套举办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设主论坛及五场分论坛,汇聚全球政商学界4000余位代表。议题涵盖数字化经济、世贸组织改革、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前沿领域,发布的《世界开放报告2023》系统量化评估各国开放水平,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智库智慧,强化"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的全球共识。 四、智慧服务提升国际参展体验 上海市在浦东机场、洋山港等主要口岸设立125个进博会专用通道和服务窗口,实现展品通关效率较首届提升62.5%,部分商品清关时间压缩至15秒。电子证件系统覆盖90%参展人群,"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处理超过5万项政务事项,数字赋能保障国际客商参展便捷度。 五、溢出效应持续释放 进博会闭幕后,上海外高桥等6大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启动常态化运营,首批进博展品即时转入延展交易。浙江、江苏等长三角省市联动承接展会资源,设立产业合作园区超20个。海关总署数据显示,通过展后保税展示交易达成的实际进口额较意向成交转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彰显平台长效机制价值。 六、国际合作公共产品属性升级 国际组织评价认为,本届进博会已成为多边主义的标志性实践。联合国工发组织现场推动《产业生态合作上海倡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设立采购专区。后疫情时代,该平台为发展中国家特色商品开辟免关税展销渠道,带动埃塞俄比亚咖啡、秘鲁羊驼制品等商品在华销量增长40%以上。 七、全球价值链重构新支点 参展企业调研显示,80%的世界500强企业将进博会纳入其亚洲市场战略核心环节。美光科技在上海建立亚太研发中心,德国巴斯夫计划投入百亿欧元建设湛江新型一体化基地。本届展会促成的技术交易合同增长31%,显示国际产能合作正由商品贸易向技术协同与投资共建深度拓展。 八、绿色展会引领行业标准 本届会场馆全面实现碳中和目标,光伏发电系统覆盖国家会展中心全部展馆屋顶。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处理展期废弃物超2000吨,回收率92%。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绿色展览运营指南》,其中58项技术规范直接采用本届进博会的环保实践案例,为全球会展业提供可持续发展样本。
2025-07-18
-
【天津招商】智能科技赋能医疗创新 天津打造大健康产业新高地
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健康与医疗论坛近日在天津召开,标志着当地以智能技术驱动医疗健康产业升级进入新阶段。本次论坛由多家权威机构联合承办,聚焦智慧医疗前沿技术,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天津高新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招商引资与产业链整合,为区域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智能医疗论坛引领行业技术革新 论坛以“智能技术驱动医疗健康发展”为主题,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与会者认为,智能诊疗系统、远程医疗平台和精准医学数据分析将成为未来医疗革新的核心方向。天津高新区作为承办方之一,展示了其在医疗机器人、智能影像识别等领域的技术积累,部分成果已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转化。 二、全产业链布局构建大健康生态圈 近年来,天津高新区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逐步形成覆盖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的产业集群。区内聚集了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生物技术研发机构、第三方检测平台等多元主体,并配套专项金融支持政策。例如,天堰科技的模拟医学教育设备、协和干细胞的基因治疗技术、强微特生物的酶制剂研发等项目,均成为细分领域的标杆案例。 三、远程医疗协会推动服务模式创新 作为全国首个远程医疗专业协会,天津远程医疗协会在论坛期间分享了跨区域诊疗协作网络的建设经验。该平台已连接多地医疗机构,通过5G技术实现疑难病例会诊、手术实时指导等功能。相关实践表明,智能化手段能有效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为基层医院提供技术支撑。 四、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天津市通过出台专项规划,明确将智慧医疗纳入新基建重点项目。在政策引导下,当地企业加速布局AI辅助诊断、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等新兴领域。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则发挥技术转化优势,促进科研成果与临床需求对接。这种“产-学-研-用”协同模式,正推动天津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医疗技术创新策源地。 当前,天津高新区已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应用的完整闭环,其经验为其他地区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参考。随着智能技术持续渗透,医疗健康服务有望向个性化、精准化方向加速演进。
2025-07-18
-
【天津招商】中国航空金融国际论坛探讨全球资产未来与产业合作
第八届中国航空金融发展(东疆)国际论坛在天津举行,聚焦“全球视野资产未来──中国航空金融十年再启航”主题,通过主题研讨、项目签约及颁奖活动等环节,深入探讨航空金融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论坛期间,天津东疆飞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与多家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展现了天津在航空金融领域的招商引资成果与产业集聚效应。 一、论坛主题与议程设置 本届论坛围绕航空金融全球化与资产管理的核心议题,设置了主题大会、通航金融论坛、航空资产管理论坛等板块。与会嘉宾就飞机租赁、资产交易、风险管控等话题展开讨论,分析行业趋势及政策环境变化对航空金融的影响。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作为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其产业实践成为论坛关注的焦点。 二、重大项目签约与产业合作 论坛期间举行了多轮签约仪式,天津东疆飞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工银航空租赁、交银租赁等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涵盖飞机资产交易、资金融通、风险管理等领域。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多家租赁公司签署协议,强化金融支持实体产业的导向。此外,南方航空、哈飞通用等航空企业与租赁公司达成飞机采购及运营合作,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天津东疆飞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揭牌 作为论坛的重要成果,天津东疆飞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天津在飞机全生命周期管理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该公司将整合评估、交易、处置等专业化服务,提升航空资产流动性,助力东疆打造全球飞机资产管理中心。 四、行业奖项与人才发展研讨 第七届中国航空金融“万户奖”颁奖活动同期举办,表彰在航空租赁、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东疆租赁产业人才发展研讨会聚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产学研合作模式,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区域政策与国际化布局 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与长龙航空、TFDAC航空基金等机构签署协议,强化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对接。东疆通过优化税收、海关等政策环境,持续吸引全球航空金融资源集聚,推动中国航空金融行业向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本届论坛的举办,不仅总结了航空金融十年的发展经验,也为未来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天津东疆通过创新政策与开放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航空金融领域的重要地位。
2025-07-18
-
三部门延续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政策促进招商引资振兴区域经济
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展改革委联合延续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政策,以15%税率优惠支持鼓励类产业发展,有效推动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和投资增长,助力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延续的背景源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深化,自2000年启动以来,税收优惠作为关键工具有效带动了西部发展;2021年起,为适应新形势,三部门决定延长政策期限至2030年底,确保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和长期投资吸引力提升。延续内容明确为:在西部地区设立鼓励类产业企业享受15%税率减免,原规定维持核心框架,旨在减少企业负担、增强市场信心。 二、鼓励类产业企业的界定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为基础,要求企业相关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收入占比超60%;这一标准有助于引导企业精准定位高附加值领域,确保优惠精准实施。税务部门在后续监管中若遇认定困难,可提请发展改革委等机构出具意见,强化了跨部门协作机制;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采取合规处理,确保政策执行公正透明。 三、适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时,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江西省赣州市比照执行,覆盖范围广泛,惠及多个欠发达区域。这一布局突出了政策倾斜性,推动资源优先向西部转移,加快地方经济建设。 四、实施机制体现为省级发展改革和税务部门联合制定细则,从2021年1月起生效,保障操作规范性;模糊具体执行日期,如通过监管流程优化和年度核查确保企业合规,避免了政策滥用风险。与此同时,旧政策文件如财税〔2011〕58号和财税〔2013〕4号的相关企业所得税规定自2021年起废止,保持了法规一致性和精简性。 五、政策影响聚焦招商引资促进,通过税率减免显著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引外部资本进入西部新兴行业,如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这不仅提振投资信心,还加速当地就业和收入增长,推动区域经济从依赖传统产业向多元化升级。预期长期成效包括缩小东西部差距、优化产业布局和提升竞争力,契合国家发展大局。 六、展望未来,延续政策至2030年将深化战略实施,结合数字经济趋势强化产业引领作用;三部门将持续监测和评估执行效果,根据实际需求动态优化措施,为西部地区注入持续发展动力。最终目标是通过税收杠杆实现均衡繁荣,巩固西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025-07-18
-
【天津招商】天津开发区服务业比重创历史新高
产业升级动能强劲 近日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该区域经济呈现稳中提质态势,通过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吸引高质量项目落地,推动产业结构实现突破性调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提升,多项核心指标增速创近年同期新高。 一、经济总量与结构双突破 2024年上半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近10%,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超10个百分点。尤为瞩目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30%大关,较历史峰值提升2.8个百分点,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7%。此消彼长的产业结构变化中,第二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二、现代服务业成关键引擎 以信息技术、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成为核心增长极。相关行业营收增幅近80%,带动营利性服务业整体增长超35%。特别是数字经济相关领域,在互联网服务平台、云计算等业态带动下,增加值同比增幅近50%,在服务业中占比提升至45%,直接贡献经济增量近5个百分点。 三、创新要素持续集聚 技术密集型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区域内研发投入强度达沿海发达地区先进水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内新增超百家,科技创新平台带动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倍数增长。人才引进计划成效显现,高端人才净流入量连续两季保持两位数增长。 四、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 保税维修、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在自贸试验区政策加持下快速扩张,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幅超货物贸易20个百分点。重点引进的外资项目中,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等高质量机构占比提升至七成,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创近五年新高。 五、载体升级助推产业跃迁 核心商务区新增甲级写字楼入驻率突破九成,其中专业服务机构占比提升15个百分点。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等主题园区企业集聚度达80%,形成跨产业链协作生态。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正加速构建"智造+服务"双轮驱动体系,重点培育三大新兴服务业集群,深化区域产业协同示范项目,持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注入新动能。
2025-07-18
-
东疆保税港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成为海事租赁核心平台
东疆保税港区作为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通过招商引资驱动产业集聚,现已发展为中国海事金融跨境租赁与离岸业务的核心枢纽,构建了资产登记和债权交易的综合体系,巩固了行业基础地位。 一、政策引领与战略定位 在2019年获批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后,天津市东疆保税港区聚焦海事金融领域,依托政策红利加速产业布局。相关部门在2021年推出专项扶持计划,简化跨境业务流程,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租赁生态高效运转。这些措施强化了示范区的全球吸引力,吸引国际资本流入,推动业务规模持续扩展。 二、海事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 天津市东疆保税港区在跨境租赁和离岸业务领域形成集群效应,涵盖船舶、设备等多元资产类别。在2022年行业整合深化期,该区整合资源优化交易机制,提升债权公示和流转效率,构建了稳定可靠的市场环境。这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营风险,还促进了上下游产业链协同,为全国海事金融服务树立标杆。 三、国际船舶租赁的主导地位 天津市东疆保税港区在国际船舶租赁份额中占据领先位置,凸显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通过持续创新模式,该区构建起资产证券化路径,在2023年业务扩张阶段,显著强化了供应链韧性。这一成就源于专业化平台运作,支持企业灵活融资,有效应对海运需求波动,推动中国航运业整体升级。 四、海上钻井平台的领先贡献 在海上钻井平台租赁中,天津市东疆保税港区实现全面覆盖,体现了国家战略资源的集中管理优势。相关部门在2020年起推动技术融合,确保平台资产高效流转,减少项目延迟风险。该区还拓展国际协作,在2024年市场演变中,巩固了离岸资源的核心地位,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五、招商引资成果与协同效应 招商引资策略推动天津市东疆保税港区汇聚众多企业实体,形成产业生态圈。在2022年招商加速期,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降低准入门槛,吸引全球投资主体入驻,带动就业增长和经济附加值提升。该区还强化区域协作,与长三角港口联动,放大产业集群效应,增强全国海事金融网络的稳定性。 六、创新与未来发展路径 天津市东疆保税港区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例如在2023年试点数字资产登记机制,提升业务透明度。未来将深化全球规则对接,适应绿色航运趋势,同时优化风险管控框架。相关部门计划在政策迭代中拓展合作范围,确保产业可持续成长,助力中国跻身国际海事金融前沿。
2025-07-18
-
聚焦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东丽区深化招商引资新路径
东丽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招商引资深度融合,区领导率队深入一线调研科技招商工作进展,实地考察重点科研平台建设情况并召开专题会议,强调通过优化机制、强化成果转化提升区域创新发展动能。 一、在2024年重点工作中,该区将科技招商作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抓手。近日,多位主要负责同志赴华明高新区开展实地调研,重点考察了当地科研机构的运营与科研成果转化现状。现场会议听取了区科技主管部门关于全区科研资源引进成效与规划的系统汇报,多个功能园区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各自在科技型企业引入、创新平台搭建方面的进展与后续策略部署。 二、区域战略定位得到明确强化。会议强调需紧密围绕天津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定向招商。重点优化项目准入评估机制,建立由技术专家、产业分析师组成的专业评审团队,严控项目质量与产业契合度。此外,2024年计划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平台,整合区属国有资本与社会风投资源,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全周期支持体系。 三、空间载体功能持续升级。华明高新区作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正加快建设光电技术产业创新园,已引进多个关键技术实验室。东丽湖片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培育智慧医疗与低碳科技产业集群,年内计划启动国际创新社区建设。临空经济区加速布局航空研发与生物医药中试基地,2024年新增载体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定制化空间支持。 四、协同创新机制取得关键突破。该区与多家高校建立产学研用联合体,共同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在2024年的工作规划中,明确要求各功能园区建立"一企一档"精准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从政策匹配到市场对接的全流程保障。在金融支持方面,扩大科技创新基金规模,优先投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初创项目,并通过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信贷门槛。 五、多部门联动形成支撑合力。本次调研涵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财政保障等多领域主管部门及属地街道负责人,后续将建立跨部门协作清单,重点破解高新技术企业注册审批、人才住房保障、跨境研发设备进口等共性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率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提升,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六、优化科技招商生态成效显著。通过动态更新产业链招商图谱,该区系统梳理出32项关键技术需求清单,精准对接国内外创新资源。为强化绩效评估,2025年前将全面实施招商项目全周期跟踪评价体系,重点考核技术转化率、专利产出量等核心指标,推动科技招商从"重数量"向"重质量"深化转型。
2025-07-18
-
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即将线上举行
第四届中小投资者服务论坛将于9月初以线上形式召开,聚焦上市公司质量提升与投资者权益保障,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本届论坛由多家国家级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上海市虹口区提供特别支持,通过搭建招商引资与政策研讨平台,推动构建更完善的投资者保护体系。 一、多方协作共商投资者保护新路径 论坛由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牵头,联合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等五家国家级行业组织共同筹办。主论坛设置"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核心议题,监管部门代表将解读最新政策动向。分论坛围绕ESG投资、公司治理等热点展开,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二、ESG投资与可持续发展成为焦点 专题论坛将重点讨论ESG投资如何服务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等机构代表将分享绿色金融实践案例,分析环境社会治理标准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推进,ESG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本次研讨将为相关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三、公司治理与股东权益保护机制创新 在规范公司治理专题中,与会者将探讨中小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有效途径。来自法院系统的专业人士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投保机构代位诉讼制度的实践难点。2020年国务院发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后,相关配套措施不断完善,本次论坛将总结阶段性成果。 四、线上平台扩大论坛影响力 本届论坛采用全线上模式,通过主流媒体官方渠道直播,打破地域限制提升参与度。上海市虹口区作为特别支持单位,近年来持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该区在投资者教育方面的创新举措也将成为交流内容之一。 论坛的举办正值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关键时期,通过凝聚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和市场主体的智慧,将为构建更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提供重要支撑。与会各方期待形成更多务实建议,助力投资者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5-07-18
-
【天津招商】智能科技赋能未来城市 平行论坛揭晓创新成果
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成为全球智能科技领域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等前沿议题。大会通过18场平行论坛和12场企业主题论坛,集中展示中药智能分拣机、揭榜挂帅赛道等突破性成果,并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等权威理论,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技术路径与合作机遇。 一、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 本届大会与工信部合办的“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推出揭榜挂帅10条赛道,涵盖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关键领域。其中,天津中医药大学自主研发的中药智能分拣机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药材形状、材质的精准分拣,标志着传统产业与智能技术的协同创新。中国科学院等18所科研院所参展,进一步推动技术转化与产业链整合。 二、数字经济理论成果引领方向 在与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国际高峰论坛上,发布6册《智能科技导论》丛书,系统梳理技术发展趋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参与的“大学校长论坛”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分析全球数字竞争格局,提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核心观点,为政策制定与企业战略提供参考。 三、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集中亮相 大会设立智慧城市专题展区,展示交通管理、能源优化等场景的智能化应用。例如,某企业推出的城市级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实时数据模拟辅助决策;另一项社区智能安防方案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实现异常行为毫秒级响应。这些成果从不同维度验证了“城市大脑”的可行性。 四、国际协作推动技术共享 论坛吸引多国机构参与,围绕标准制定、伦理治理等议题展开对话。欧盟代表团分享智慧城市低碳建设经验,东南亚国家代表探讨中小城市数字化转型路径。大会促成20余项跨国合作意向,涉及5G工业互联网、跨境数据流通等领域,凸显开放生态的重要性。 本届世界智能大会通过“展会赛+智能体验”模式,构建了技术展示、理论研讨与商业对接的全链条平台。从分拣药材的AI机器到宏观数字经济研究,创新成果既解决当下痛点,亦描绘出人机协同的未来城市图景,为全球智能化进程注入新动能。
2025-07-18
-
【天津招商】东丽区:聚集科创资源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东丽区聚焦科技创新资源聚集,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深化校地合作、完善服务体系、引育高端人才等举措,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提升招商引资效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强化政策扶持,构建创新驱动“强引擎”。2022年以来,东丽区陆续制定出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培育等系列政策文件,从研发投入、平台建设、市场拓展等多维度为创新主体提供支持。同时设立每年2亿元的科技专项支持资金,重点投向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项目及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稳定资金保障。 二、深化校地院地合作,激活成果转化“动力源”。东丽区积极推动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截至2023年底,累计引进科研机构104家,其中省部级以上院所分支机构34家,涵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0所高校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2021年至2023年,实施宇航器件研发与转化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934项,带动孵化科技型企业324家,有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三、完善服务体系,打造创新发展“生态圈”。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需求,东丽区于2023年建成完善“1+N”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整合科学研究、科技信息、科技金融、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等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一站式服务。截至2024年6月,累计建成市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14家、企业重点实验室20家,发展众创空间35家,服务创新创业者近4000人,形成“平台支撑、载体集聚、服务护航”的创新服务格局。 四、引育高端人才,筑牢智力支撑“压舱石”。为破解人才瓶颈,东丽区于2022年启动实施“凤凰计划”,每年安排3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保障,涵盖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截至2023年底,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聚才引智载体平台23家,吸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团队落地,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2025-07-1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